1. 首页
  2. 党建视野
  3. 精彩剪辑
  4. 正文
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: 巧手编出美好生活 非遗传承致富钥匙

九月的天气还有点闷热,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兴国崔马的一户农舍内,一个老汉正坐在屋前全神贯注地用篾刀剖劈竹片,起落间蔑青被一劈为二,踏好底子,沿茬子交替编织,非遗项目华州竹编框架立现。

“编制竹制品有选材、刮青、劈篾等程序,手快的一个小时能破出24条篾青,农闲时间,一个月能做八九十个竹笼,一个卖三十元左右。我六十多了,在外务工么人要,在家编竹既能把地里的活照应了,还能看上孙子娃,一个月消停挣个零花钱。”正在编笼的赵转运说。

几十年前,大明镇兴国村崔马家家户户都会编,不必刻意学,竹丝在父辈们手中跳跃,耳濡目染,自然而然就会了。可以说竹编就是当时兴国村的主导产业。本地竹子纹理细腻,坚韧耐磨,周边县市老嫂子的竹笼子,小媳妇的馍篮子都是来自这里,外地客商慕名批发,销量产量都不愁。

青青竹篾条,慢慢紧箩筐。篾丝游刃有余的在匠人手中纷飞,几十年时光被编进光滑清凉的竹器中,掺插进双手粗涩密麻的伤口里,也编在了文明和谐村容整洁、乡风文明的兴国日子里。

随着塑料、不锈钢等材质替代品的出现,篾匠这一老行当逐渐萎缩。路顺了,网通了,年轻人也从村里走出去,创业就业带动经济收入。

致富不忘桑梓情,在外积累经验和财富的青年也在陆续返乡。大明镇党委政府联合行业部门提供创业培训、政策咨询,道路美化,村居修缮。乡村养育青年,青年反哺乡村,现在的农村,吃的是原生态,住的是小平房,到处都干干净净、清清爽爽,比城市生活还惬意。

近年来,大明镇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,持续加大非遗保护宣传力度,另一方面鼓励现有的匠人切磋学习,以让文化赋值,从传统实用生活生产竹编品向轻巧精细工艺品过渡,让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“金钥匙”,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资源。

如今,村里的竹林依旧茂密,非遗竹编已经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,“遗产传承、氛围浓厚、特色鲜明、民众受益”的就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兴国人的富日子变成了美日子,几经岁月,竿竿翠竹依旧摇曳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