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党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。新时代背景下,基层治理面临人口流动加速、利益诉求多元、矛盾问题交织的新形势,必须坚持以党建为“根”、以治理为“要”、以创新为“翼”,通过系统化布局、精准化施策、长效化推进,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,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,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党建引领,把稳基层治理“方向盘”。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要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力,要不断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向小区、楼栋、院落延伸,确保治理方向不偏、力度不减。要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组织动员力,将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常态化,通过“党员联户、支部联建”机制,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。同时,需突出党组织在治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,整合辖区资源、联动多方力量,形成“党组织主导、各方协同、群众参与”的治理合力,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。
共建共治,激活基层治理“动力源”。共建共治是基层治理的“活力密码”。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,明确政府、社会组织、群众等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,通过“居民议事会”“小区协商日”等平台,推动治理从“政府独奏”向“社会合唱”转变。要完善群众自治制度,健全村(居)民会议、村(居)民代表会议等议事规则,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“一事一议”等民主决策机制,让群众在治理中“说了算”。同时,需强化法治保障,将基层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,通过“法律明白人”培养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引导群众依法参与治理、依法维护权益,实现“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”有机融合。
创新赋能,提升基层治理“精准度”。创新是基层治理的“加速器”。要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,推动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向基层延伸,构建“一网通办、一屏统管”的智慧治理平台,实现数据共享、业务协同、高效处置,让群众办事“少跑腿、不跑腿”。要聚焦治理痛点创新方法,针对老旧小区改造、流动人口管理、特殊群体服务等难题,探索“党建+网格+大数据”模式,通过“精准画像、靶向施策”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。健全治理效能评价机制,将群众满意度作为“第一标准”,建立“发现问题—解决问题—反馈优化”的闭环体系,推动基层治理从“有没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转变,让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。